第(2/3)页 在林铮的记忆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1996年的时候开始对机械外骨骼的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去年美国的一家名叫sarcos的小公司在美国国防高级计划研究局的资助下开始研究动力外骨骼,怎么听王自然的意思。似乎美国人研究机械外骨骼项目已经很久了似的? “你以为呢?”王自然哼了两声:“美国人早在50年代就开始研究机械外骨骼了,60年代就拿出了成品。” “不是吧?”王自然说的委实超出了林铮的预料,他难以置信的道:“你的意思是当年冷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搞机械外骨骼了?” 以林铮对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尿性的理解,当时正在不断上演“你有我有全都有”游戏的美苏两国,简直就像是两个在过家家斗气的孩子。最喜欢玩“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游戏——一旦其中一个在昨天制造了一个镀金马桶,那么隔天另一个必定抬出一个纯金的,迅速填补对手因一时疏忽而留下的、那么一丁点儿的关于马桶的剩余改良空间:我不镀金,我用99.9%的纯金造。以此彻底湮灭对手针对马桶的剩余想象空间——既然美国人开始研究机械外骨骼了,伟大的苏维埃怎么会甘心落后于人? “嗯哼……”王自然哼了一声。 通过王自然的介绍。林铮这才知道,美**方关注动力外骨骼的时间远比自己想象的长,早在20世纪60年代,通用电气就研制出了第一种真正能与人体运动相融合的动力外骨骼装置:哈迪曼。 “哈迪曼”通过液压和电动驱动机构和力反馈感应系统来感应穿戴者的动作意图。可以随人体做出各种自然动作,最重要的是它能把穿戴者的力量放大25倍,也就是说你穿着“哈迪曼”举起110千克重物时,感觉只像举起了4.5千克的物体。 不过那毕竟是40年前,限于当时的科技和技术水平,“哈迪曼”外骨骼全套重量高达680千克。穿戴者只能以0.7米/秒的速度行走,基本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美国的影视界倒是因此受到了不少启发,1986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异形2》当中出现的那个女猪脚操作的装卸机器人就是受此启发。 也是在同一时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也开展了一项名为“皮特曼”的动力盔甲项目。“皮特曼”的概念非常接近几年后火爆无比的科幻电影《钢铁侠》,相比于“哈迪曼”,“皮特曼”更加逆天:由玻璃纤维和聚合物/陶瓷复合装甲制成的、可抵御12.7mm穿甲弹的外层盔甲具备核生化防护能力这一点还只是小儿科,让穿戴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头盔显示器来感知外界环境已经够逆天了,但更逆天的是氢/氧燃料电池作为动力、内置辅助动力单元和空调、电动人造肌肉驱动、大脑意念感应操纵…… 当然,也因为这些东西太先进了,完全超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以至于这个项目最终成为了空中楼阁。 到上世纪末,困扰机械外骨骼关键的两大难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再也忍不住了,再次重启了机械外骨骼项目的研制,并且在经过长达三年多的技术论证之后,终于在去年、也就是2000年,正式开始资助sarcos公司进行动力外骨骼的研制,目的是最终获得一种能帮助士兵负重、行走、搬运的实用化外骨骼。 “我擦!”听到“皮特曼”项目的介绍,林铮狠狠的爆了一句粗口:尼玛美国人这黑科技玩的。 王自然却目光炯炯的盯着林铮,压低了声音道:“林总,你给我说实话,你们是不是真的解决了逻辑算法和电池的问题了?哦,电池你们已经解决了,我听说了你们的飞轮电池,算法方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