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如说朗道能级。 这是电子能量分解为单方向动能加一个简谐能量,且只与两个量子数kz与v有关。 在这个能级框架中,自由电子能量可以由连续曲线分出磁次能带,是个非常重要的数据。 又比如截面积极值。 这也是粒子物理费米面和半导体费米面的少数共通概念,和简并度有关。 不过半导体费米面会发生一个宏观性质的变化,叫做de haas - van alphen效应,而粒子物理仅限于密度区间。 除此以外。 还有粒子占据态、粒子分布函数、谱函数的峰等等..... 依旧是用之前电脑组装的事儿来举例。 徐云之前和周绍平计算出的那些公式相当于组装过程使用的硬件,也就是数据线、电源线、固态硬盘啥的。 而此时表现在终端的费米面数据,就相当于你用鲁大师或者360分析出的电脑配置。 例如显卡是750ti啦、硬盘是120g等等..... 二者反馈的都是电脑性能,不过比起此前的组装过程,数据终端上的内容显然要更直观一些。 “相变常数53.456......” “m点在上方......” “带系协变量2.55554±0.004......” 随着数据一行行的看下,周绍平的眉头也逐渐皱了起来。 果不其然。 与其他八组数据(包括威腾)相比。 他和徐云这组....姑且叫做科院组吧,科院组反馈出来的数据,的确存在比较明显的出入。 不过这些出入的数据,在周绍平看来却有些怪异。 因为其中有部分数据是正常的,和其余八组的同名数据一致。 例如相变常数、粒子分布函数等等。 但有部分的数据却堪称天差地别,完全就是两个类型...甚至可以说两个量级。 量级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烂大街,但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观感上可能就有些不同了: 数量级在数学上的表达是10的某次方,也就是最少十倍。 一般来说。 一个成年人和一架手机,如果不考虑体积而考虑高度的话,它们就相差正好一个量级。 现实里普通成年人的常见身高也就150-190,偶尔有些姚明或者潘多拉那样的高个或者矮子也就顶天了,不可能出现十几厘米的人。 换而言之。 这种‘量级’上的误差,正常来说是不可能在某个框架内出现的。 同时令周绍平有些费解的是...... 除了量级差异明显之外。 这些错误...或者说异常数据的推导者既有徐云也有他本人,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某一方失误而导致的不同。 但两人同时出现失误的概率...... 说实话并不大——原因已经在上头解释过了,如果数据真的出问题,理论上这个‘电脑’应该是跑不起来的。 而就在周绍平有些费解之际。 他身边的安东·赛格林忽然轻咦了一声,指着屏幕某行说道: “咦?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 “.....周,你们没有从有限角度的失量转动进行计算吗?” 周绍平早些年留过学,英语水平很高,闻言下意识便点了点头,用流利的英文答道: “没错,我们组没有考虑有限角度的失量转动,切入点是绕y轴旋转算符的矩阵......” 结果最后一个元字还没说完。 周绍平整个人便勐然意识到了什么,表情一滞。 回过神后。 他匆匆朝塞林格说了声sorry,再次回到了数据终端的屏幕前看起了数据。 “矩阵元....矩阵元....” 过了十多秒。 周绍平的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原来如此...... 他刚才就觉得有些奇怪呢。 为什么异常的数据会涵盖了他和徐云两个人,并且主要分布在一些包含算符的区间。 原来是因为他们在选好耦合基底,准备做失量相连的时候,选择的方向并不是有限角度的失量转动。 而是...... 绕y轴旋转算符的矩阵元。 众所周知。 有限角度的失量转动。 这是粒子物理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概念...或者说应用,涉及到了角动量和转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广义上的标量函数的转动,角动量算符在其中扮演生成元的角色,然后只要用群论去考虑转动函数场就行了。 就像现在大家语音常用qq一样,属于多次群体优化后的选择。 而绕y轴...或者说绕某个限定轴旋转算符的矩阵元,难度则要复杂上许多。 因为它包含的不止是微小角位移,还包括了其他情景的角位移。 而微小角位移是个失量,角位移空间却是正交矩阵李群的一个联通子群,也就是角位移不满足失量加法。 换而言之。 微小角位移是角位移的李代数,需要讨论的范围是不同的。 所以虽然绕某个限定轴旋转算符的矩阵元在很多条件下会更加精确,但大多数人依旧会选择更加简便的有限角度的失量转动——因为在已知的所有粒子中,后者全部适用。 也就是前者的所谓精度其实没啥意义。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 周绍平考虑的也是把有限角度的失量转动作为切入点,毕竟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 但令周绍平有些意外的是,徐云却提出了绕y轴旋转算符的矩阵元的想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