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文林是个很儒雅的中年文士,目前正因病归乡休养。 他听闻吴宽归家,第一时间便带着文徵明过来拜访。 一来是要宽慰一下吴宽,二来则是想让文徵明随着吴宽学习。 抵达苏州第一天就来了个他乡遇故知,文哥儿只是开心地跑过去和文徵明打招呼,顺便问候文林这个生面孔前辈。 文林笑着说道:“我听徵明他们提起过你。” 两边坐下聊了会,吴宽就收下了文徵明这个学生,答应让文徵明在东庄住下学写文章,算是跟文哥儿做个伴。 一个学生也是教,两个学生也是教,没什么所谓! 文哥儿发现时人拜师其实挺随意的,随随便便就能成为师生。 不单是他轻松拜师! 见到认识的人,文哥儿话就更多了,好奇地跟文徵明打探:张灵回来了没?唐寅他们现在在哪?唐寅也在孝期,他们方便去拜访唐寅不?去苏州城里远不远?去南京远不远?去松江远不远?钱福在松江那边,不知过着怎么样的逍遥日子! 比起正式科举的连考三场,这个资格考试虽然题型相同,题量却少很多,一般一天就可以考完!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像文哥儿这样的就得照着他的性情去引导。 换成是你家娃儿,你忍心让他八岁就这么辛苦吗! 吴宽捋须说道:“既是如此,你记得在信中好好打听清楚。从这儿去余姚顶多一两日的功夫,你若想回余姚应试,我到时候便早早派人送你回去。试卷可是要提前送印的,你须得多等些准备时间。” 到了傍晚,他把写给钱福和家中叔伯的信都封好了,又提笔给京师的亲朋好友写信报平安。 现在不一样,现在他才八岁,八岁诶! 对考生来说,这可真是缺大德了。 考不过岁试不是很正常吗! 像琼州那些地方因为属于海岛,路实在难走得很,提学官甚至懒得过去进行岁试,胡乱指派个地方官应付应付完事。 文哥儿听说江浙这边这么方便,登时准备给家中叔伯也写封信回去。难得南下一趟,他说不准还能回老家看看呢! 等到信写好了,他才发现自己在这边没有相熟的人,不知该找谁送信。 这不是为他量身定做的绝妙官职吗! 比起文徵明他们这些自少年时期就频繁参加官学考试的正经生员,他的考试经验着实少了些,基本都是在翰林院里打转,压根不知道外头的考试风向! 真是太过分了! 文哥儿听完文徵明的介绍,觉得这个一点都不难。 即便松江那边文风不如苏州鼎盛,想给钱福这么个状元郎送信还是很方便的。 一般来说是由提学官在省内巡考,走到哪儿考到哪儿,有时候甚至要耗时一整年。所以即使是本省内岁试时间也是不确定的,需要士子们自己多加关注。 还是理了理思路才给他一一解惑,说是去苏州城不算特别远的,坐船或者乘车都非常方便;去南京和松江也不算远,算下来不过是一两百里的路途而已,只不过去别人家拜访得先打个招呼,不然跑过去后扑了个空岂不是不美? 岂有八岁都没回过老家的道理! 谢迁这位大先生临别前几天跟他传授了许多经验,要他务必多诈一诈这小子。 现在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当提学官? 吴宽性情温和,劝起人来也是娓娓而谈:“你平日里都是被我们考校,难道不想听听别人的点评?只是去试试而已,又不是要你一次考过去,多听听别人的指点没坏处。” 第(2/3)页